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讨会 >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

时间:2019-05-07点击: 992 次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以下简称《集释》)新书发布会由著名媒体人郭一鸣先生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彭玉平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宪通教授,增城区委常委叶鸿女士,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报姜在忠社长先后致辞。



陈春声教授指出,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生活相关的文化,这种文化具体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另一种文化则需要守护,需要专人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才能得以传承,古文字就是典型代表。战国本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而新见出土战国文献每每会对思想史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集释》是中大三代古文字学人为学界奉献的一套精品著作,它的面世必将为古文字、古文献、古代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吴振武教授表示,《集释》是一部既能全面详尽地展现前人研究成果且能充分反映当前研究水平、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大型战国文字研究工具书。《集释》将资料性与前沿性融于一体,主编和各分卷主编较高的研究水平使得《集释》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得到较好的保证。该书的出版必将与《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集成性工具书配套成龙,共同构成古文字考释成果的会典系列,成为出土文献研究领域里最为重要的工具书之一。


中华书局顾青总编辑在致辞中回顾了《集释》的成书过程。《集释》的初稿完成于2010年,随后在中山大学古文字团队和中华书局语言文字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8年的反复修订编校,至2018年12月方才正式出版《集释》正文14卷(共17册),2019年1月,“索引”作为最后一卷(第18册)最终面世。《集释》不仅是中华书局与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优秀成果,更是与古文字学界长期精诚合作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中华书局必将长期支持古文字类图书的出版。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表示,在暮春之际能见证一部巨著问世是一件极具文学性的事情。近年来对古文字的研究热度在一直高涨,战国文字从“冷门”逐渐变为“热门”,也印证了王国维先生“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见”的学术观点。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字词考释是基础,也是关键,往往也因此奠定相关学科研究的方向。《集释》的出版堪称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极大地便利了其他研究者对出土战国文献的利用。曾宪通、陈伟武两位主编用《集释》打通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为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集释》在编纂过程中,锻炼了队伍,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让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集释》第一主编曾宪通教授指出,“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在200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经费共9万元。至2008年结项时获评优秀等级,随后跟中华书局签定了出版合同。因卷帙浩繁,至今方得告竣。《集释》融汇了中山大学诸位编者的共同心血,同时也蒙学术界同道同行的大力支持,希望诸位学者能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他日修订增补,更好地服务于学界。

                                                                                        

 

增城区委常委叶鸿女士在致辞中对诸位学者莅临增城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增城区未来发展的规划及其在“粤港澳”的重要位置。叶女士指出,举办如此重要的学术会议在增城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增城的文化建设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叶女士盛情邀请诸位学者今后多来增城观光指导,感受日新月异的新增城。


姜在忠社长在致辞中表示,香港与大陆应继续加强文化上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可以很好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财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政府、学者、企业家、民众的共同努力。《集释》的出版对文献阅读有着极大的便利,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姜社长再度表态,媒体一定会发挥自己的价值,成为传承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致辞结束后,香港皇朝家私集团主席谢锦鹏先生为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捐赠《集释》20套,陈伟武教授代表中大饶研院为谢主席颁发了荣誉证书。

随后,《集释》第二主编陈伟武教授主持了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对《集释》做出了积极评价,大力肯定了作者团队淡泊勤恳的学风与默默奉献的学术情怀。此外,与会学者还对“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认为《集释》有编纂科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四大特点。《集释》体例设计科学完备,其中正文部分打破了古文字“集释”类著作旧有的单纯以字为依托的编撰形式,对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字”与“词”都进行了集释;材料上,时间跨度大且搜集充分;按语部分,精要平实,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


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赞扬了《集释》从“字词”角度考察古文字,认为这极具“中文系”特点。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教授对《集释》中个别字词的按语加以分析,认为《集释》按语精要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李守奎教授指出了《集释》的多方面优点,对按语的见解做出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工具书做好了便是学术著作”。北京大学杨荣祥教授举了“军”“师”两个例子说明《集释》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对“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重大项目成果充满期待。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冯胜君教授认为,相比于甲骨文、金文材料,战国文字材料较为分散,编写集释类著作实在过于困难,所以也一直未见成书。“非不能也,实难为也。”如今《集释》出版,必将成为古文字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此书历经十五年方才编成,作者团队无私奉献,这种情怀令人动容。


香港中文大学沈培教授指出,古文字学应重视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传统文字编可能不太方便词汇史等其他专业学者的使用。《集释》注意到了这一点,可为语言文字学领域尤其是词汇史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


湖南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认为《集释》可“藏之名山”,有“嘉惠后学”的重要贡献。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指出,中山大学向来是古文字研究重镇,在曾宪通、陈伟武两位教授的带领下,不仅顺利出版了《集释》,还培养出一大批学术人才,实为可贵。首都师范大学刘乐贤教授对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充满期待,认为在《集释》基础上,“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必将大有可为。


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认为《集释》与《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有着同样重要的学术价值,《集释》促进了此类书籍体例的完备,具有相当的学术史价值。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指出,《集释》作为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果,已超越很多重大项目成果的篇幅,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该成果不仅可以有力推进战国文字研究,而且对传统文字学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表示,《集释》的发布是一件文化史的大事,中国的民族自信来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学术自信。《集释》这类书籍应当尽快实现英文化,这样才能更好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扬。


最后,陈伟武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并向编者团队、中华书局、莅会学者、主办单位以及会务人员表示了感谢。




返回
分享到